发布时间:2013-12-18 09:42:10
点击数:93817 次
探索能力边界这件事就像圈地盘,你先是要尽可能地开疆扩土,寻找自己能与不能之间的临界点,然后再退回到这片领域中,挑选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安营扎寨。
在个人的局限性中有效燃烧
作家村上春树通过跑步的方式探索自己的边界。在跑了55公里并成功突破身体极限之后,他说,有一种类似成就感的东西,偶然想起来似的涌上心头。这是一种个人的喜悦——自己体内仍然有那种力量,能主动地迎击风险,并且战胜它。这种安心感,也许比喜悦更为强烈。
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域,试着了解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,说不定什么时候,这些积累就会在关键时刻给你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。
学养、见识、品性、视野,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做事的方式,甚至直接关系到成败。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拓宽自己的眼界,才能更准确地找准位置,从容不迫地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。
一个从事专利认证工作的老同学,这些年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。在工作了10年之后,她重返校园,去旁听一些有关民商法和税务的课程。这些相关领域的东西和她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,但她说,这个过程可以帮助自己从更宏观的层面、通过更多的角度来理解这份工作,受益匪浅。
“也许有更大的彩蛋在后面,谁知道呢?”
还有一种自我突破,是去尝试新的角色。在职场上,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过这样的人,当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获得一定的认可之后,便会不由自主地追求“不一样的成功”。
演员当久了,难免想做做导演。在顺境里,谁都有更高的心气儿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问题是,优秀厨师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大堂经理,金牌程序员和客户沟通起来没准会语无伦次,走上管理岗位的销售冠军在团队建设问题上很可能手足无措。人人都想在新的舞台上获得更大的成功,这种勇气和进取心弥足珍贵。不过,在进行自我突破时切忌膨胀,要看清自己的局限:我是谁,什么才是我擅长的,我能力的边界在哪里。
有些路,你不往前多走几步就永远不会发现它是歧途。在勇敢的尝试之后,懂得适时退回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,这不是懦弱的表现。相反,承认自己的局限,在个人的局限性中有效地燃烧,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
我的一位老师,在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之后,被推上了领导岗位。3个月的适应期之后,他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胜任这个新的角色。他说自己充其量是个专业研究方面的带头人,至于管理者所需要的决策力、领导力、沟通力甚至是不断妥协的能力,并非自己的长项。很快,他作了个让我们大家感到意外的决定:辞去领导职务,转回头去专心做学问。
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,我更加尊敬他。
穷尽一生磨练技能
除了广度之外,探索能力的边界也体现在做事的深度上。
在日式料理中,寿司看上去是个再容易不过的食物:捏一个饭团,上面铺一片精致的鱼生或者海鲜,最后刷上油料就算大功告成。但就是这件简单的小事,有人却能登峰造极。
出生于1925年的小野二郎专注寿司制作超过50年,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,被日本视为国家珍宝——按照米其林的评价标准,三颗星意味着“值得专门安排一次旅行”去造访的餐厅。
这个声名远扬的地方只有10个座位,餐厅内甚至没有厕所,一餐15分钟,人均最低消费3万日元(约合1800元人民币)。尽管如此,这里仍然需要提前一个月订位,因为几乎每个吃过的客人都觉得这是“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”。
在纪录片《寿司之神》中,小野二郎说起自己的事业时语气坚定:“一旦你决定好职业,就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。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,千万不要有怨言,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,这是成功的秘诀,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。”
持久专注地做一件事,在细微之处追求极致,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精神。
小野二郎会到市场上选择最好的鲔鱼和大米,反复拿捏鱼片的薄厚和捏饭团时手指的力度;他会斟酌寿司的上菜顺序和温度,力求达到“交响乐般的巅峰体验”;他会调整每个座位间的距离,一一摆好餐具;他甚至会照顾到极少数左撇子客人,把寿司摆在餐盘中靠近左边的位置。
每个人都对小野二郎充满了尊敬,他的学徒、他的供货商、他的合作者,甚至是他的客人——据说,很多人在他面前用餐会觉得紧张。
精益求精,扎根在一个哪怕再微不足道的行业里,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,这考验的不仅仅是耐力,更是心性。
一个朋友,先后换了三五个工作,但没有一个能坚持做下去。每次都是信心满满地开始,但新鲜劲儿一过,她就觉得“不过如此”,很快便心生倦怠。那次我们聊天,她忽然意识到这么多年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,当初卡住自己的地方——如何持久专注地做事,在不断重复中寻求发展——至今没有任何突破。
你知道的,她就是传说中那种擅于“挖坑”的选手,遍地开花,却始终无法将精力聚集在一处,打出一口深井来。这种时间轴线上的局限性,同样是一个人能力的边界。
什么决定着你最终的高度
很多时候,能力的提高并不是靠“铁杵磨成针”式的死磕,而是得益于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改变。
咖啡馆里,邻桌在讨论各自的摄影作品。“你最近的作品画面饱满了,能感觉到你经过了生活的历练,这段时间的状态不一样了。”一个看上去很像大咖的人说。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历练到底是什么,但我明白大咖的意思:你是几斤几两的人,就会做出几斤几两的事。
一个人的状态如何,是个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。它不会帮助你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理想工作,其价值也无法体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卡中,但是,在你职业发展的过程中,特别是不断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,它却很可能是头顶上的那块天花板,决定着你最终的高度。
中学时的一堂英语课让我至今难忘。一个美国老头儿走进教室,抛出一个看上去大而无当的问题:你为什么要学习英语?
答案五花八门。有人说为了考高分,有人说将来能找个好工作,有人说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,有人说希望和更多的人交流……
美国老头儿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:to be a better person。他告诉我们,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那些外在的东西,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
这句话让我铭记在心。这些年我也逐渐体会到,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,心无旁骛,才最有可能接近成功。
一个朋友忙于创业,不惜砸进去一套房子,但辗转了四五年仍然没有起色。他是个有想法也有魄力的人,吃得了苦,才华也足够,问题是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。他太想挣钱了,这段时间觉得医药行业有利可图就一头扎进去,过几天发现互联网行业能挣到“快钱”,又义无反顾地从零开始。他开过网店,做过手机APP,开发过第三方咨询平台,甚至尝试过创立自己的快速消费品品牌,至今仍然没能找到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方式。
还有我的闺蜜,她是个很看重外界评价的人。每次我们聊天时,她都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多么枯燥无趣,然后话锋一转:“我是我们组里业绩最好的!”她周而复始地上班下班,做一份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欢的工作,支持她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来自别人的夸奖——“领导惊呆了”、“同事们都服了”、“客户特别喜欢我”、“这件事除我之外谁都做不了”。
但我知道,她过得并不快乐,尤其是当外界的评价不足以抵消她付出的辛苦时,难免会觉得委屈。
如果换个思路呢?不是为了挣钱,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,而是找到自己的乐趣和专长所在,集中精力把它做好?可能也会有坎坷,但至少这个过程是快乐的。
更何况,保持一种专注而积极的姿态,不断调试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心理状态,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扩大自己能力的疆域,各种机会就会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。至于别人怎么说,也就不那么重要了。